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预制川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市预制食品(菜)产业发展,我局牵头起草了《遂宁市预制食品(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7》(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时间:2023年6月19日-6月30日,如有意见请通过电话、邮箱等方式反馈。联系电话:0825-2226776,邮箱:375326398@qq.com
遂宁市预制食品(菜)产业高质量
发展规划(2023-2027)
(征求意见稿)
遂宁市经济与信息化局
二O二三年五月
遂宁市预制食品(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食品加工技术进步和大众消费方式的变化,“预制食品(菜)”以其新鲜美味、方便快捷、安全营养等特点,成为食品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品类之一。而食品加工通过工业化菜肴的产品扩展与餐饮通过中央厨房的产业延伸的融合,形成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市场餐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和销售,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业态。
——区位优势明显。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与成都、重庆等距128公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次级交通枢纽,区位特色凸显,在承接成渝两地辐射带动和产业溢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已建成“1环8射”高速公路大通道和“3向7线”铁路大动脉,高速公路、铁路密度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5倍和4.4倍,四通八达、外通内联、运转高效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企业投资、发展贸易提供高效便捷的条件,利于吸引预制食品(菜)行业企业落户遂宁,并将遂宁特色预制食品(菜)销往全国。
——原材料供给充足。种养殖业一直以来是遂宁传统优势产业,遂宁先后被列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国家优质生猪良种繁育供应基地,为全市预制食品(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遂宁市粮食产量居全省第3位,2022年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分别达44.2万吨、51.86万吨和22.59万吨,大豆5.21万吨;规模养殖企业1065家,肉类产量35余万吨,禽蛋产量9.64万吨;蔬菜产量245.6万吨,其他特色农产品170万吨,水产品5.5万吨,形成了全省种养殖最完整的产业链。
——园区承载能力较强。遂宁市大力推进“6+3”产业的发展,包括优质粮油、现代畜禽、绿色菌菜、特色水果、道地药材、生态水产等6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和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已拥有遂宁经开区、遂宁高新区、安居区经开区、射洪县经开区、大英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经开区、蓬溪经开区等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并培育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1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48个。基本建成以遂宁高新区为主体的国家级物流园区,已建成以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为支撑、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仓储交易中心、川渝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的覆盖农产品全产业链冷链物流体系。全市现有冷链物流企业62家,冷库总容量56万吨,冷藏车560余辆,2022年完成冷链货运量536万吨,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和全国优秀物流园区。
——技术创新走在前列。全市预制食品(菜)加工企业集群与国内外30余个高校、科研院所长期产学研合作,组建了20余个校企技术攻关团队,建设和运行了居于全省前列的10余个国家、省部科技研发平台。四川高金等企业与成都大学、四川农大、四川大学等共建了国家肉类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生猪产业技术研究院、肉牛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下,经四川省食品饮料协会批准,组建了国内第一个预制川菜研发平台—“四川省预制川菜研究院(中心)”。
——产业品牌体系已初步建立。全市拥有“中国肉类罐头之都”、“遂宁鲜”等多张名片,初步形成以肉类罐头、预调理肉制品为主,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团餐食品、净菜等为辅的“1+N”预制食品(菜)产品系列。在四川高金和四川美宁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打造以川味特色传统菜肴为主体的特色产品,拥有“庄园黑猪”“巴蜀公社”“四川美宁”“卤先生”等知名品牌,助推了全市预制川菜产业实力提升。
——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势。全市拥有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特聘专家、四川省预制食品(菜)产业联盟理事长、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等60余人,外聘专家教授20余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30余人,产业技术工人4000余人。近年通过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平台共建与共享,深入推进预制川菜产业链中的产品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与引进、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的产学研合作,为全市预制食品(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全市预制食品(菜)全产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全市在预制食品(菜)发展上最大优势是肉类预制食品(菜)肴,但肉类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不足,传统加工提质升级进展缓慢。预制食品(菜)产品众多,但大规模化单品市场供应量少,与省外发达地区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原材料基地建设滞后,整体水平较低。市内缺乏大型农业龙头生产企业,本地农产品生产仍以小微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主,规模供应农产品能力较差。导致大多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原材料主要靠外地购买。三是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全市预制食品(菜)产业尚未形成制定统一的团体标准和产业标准。而大多数预制食品(菜)企业采取的市场化采购或农民合作社订单农业等方式,无法保障原材料实现标准可控,导致全产业链标准化低。四是外部市场开拓不足。全市虽已创建“遂宁鲜”“遂宁造”等公用品牌和“巴蜀公社”“美宁罐头”等品牌,市场拓展主要集中在省内,各项名厨名菜推广活动局限于在市内,外部宣传推广能力较弱,缺乏螺蛳粉、淄博烧烤、长沙美食等爆款推广IP。五是智能化改造程度低。大多食品加工和餐饮企业的生产条件较落后,多以较多环节手工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不到30%,大规模化、标准化和安全质量控制难以实现。除罐头类预制食品(菜)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外,大多预制食品(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能低、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和能耗高等问题。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从全国看。预制食品(菜)在我国早期以方便休闲、预调理肉制品等形式出现,作为传统菜肴工业化受到关注,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6〕93号文和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发〔2021〕2号中提出鼓励预制食品(菜)肴的发展。2023年1月中央1号文件将发展预制食品(菜)产业正式列为乡村振兴的措施之一。肉品企业在原来的罐头食品、预调理肉制品等基础上,推出以肉制品为主体的各式预制食品(菜)产品,餐饮业则通过中央厨房建设进行产业延伸和新途径拓展,各地的产业园也进入建设高峰期。据公开资料称显示,预制食品(菜)及其相关企业2015年突破4000家,2018年达到8000家,2020年新注册1.25万家,目前已超过6.8万家。2022年国内预制食品(菜)市场规模近4000亿元,2023年将超5000亿元,2026年可能突破万亿。
从全省看。四川具有发展预制食品(菜)得天独厚的条件,享誉中外的川菜是取之不尽的菜品源泉,拥有深厚的文化传承、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广泛的消费群体。目前省内已集聚涵盖生产、冷链、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相关企业40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700余亿元,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大单品达35个,销售收入超过70亿元。基本形成以遂宁、成都、乐山、绵阳等食品工业园区为引领的特色预制川菜加工聚集中心。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行业主管部门从抓统筹谋划、培育市场主体、促产业创新、建发展平台等4个方面精准发力,编制了《全省预制食品(菜)加工园区和企业名录》,出台《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助推乡村振兴重点企业认定及培育办法》,将预制食品(菜)列为特色产业发展新赛道之一。
从遂宁看。我市正处于筑“三城”兴“三都”、加速升腾“成渝之星”,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和锂电之都的关键时期。我市作为环成都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具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的政策优势,能够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开拓、产业协同和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聚集资源、加快发展预制食品(菜)产业大有可为。截至2023年2月,遂宁市现有预制食品(菜)生产企业27家,初步形成以四川高金、四川美宁、四川正大食品为龙头的猪(禽)肉加工类,以四川美宁、遂宁凡是为龙头的休闲腊卤类,以五斗米、七里川为龙头的调味品类,以绿苗为龙头的团餐类等预制食品(菜)发展体系,位于全省预制食品(菜)发展前列。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市预制食品(菜)全产业链发展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培育“5+1”现代工业体系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围绕推进 “123”发展战略(建设1个“中国肉类预制食品(菜)之都”,打造遂宁高新区和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2个核心,建设预制食品(菜)优质原材料、生产制造、服务业创新发展3个示范区),深入实施 “五个一”提升工程(出台一套支持预制食品(菜)发展的规划政策、建设一个预制食品(菜)产业园、打造一个预制食品(菜)区域品牌、建设一个预制食品(菜)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建设一个预制食品(菜)流通交易中心),积极推动“互联网+”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施一批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骨干项目,打造集生产、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富有遂宁特色的肉类预制食品(菜)工业体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坚持集约发展。加强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预制食品(菜)产业、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集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联合重组,打造雁阵型企业集群,推动优势资源高效整合,实现全产业链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工厂智慧化、产品智能化,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转变,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快速提升。至2025年,培育、引进10-20家预制食品(菜)特色生产企业,形成实现营收营业收入100亿的产业集群;新增特色川味预制食品(菜)产品15万吨以上,产业在全国市场覆盖率提升20%以上;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2030年达到500亿元。
——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立足遂宁优势资源与产业基础,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通过“接二连三”发展,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工农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体系,力争2025年全产业链新增规上企业30家。
——创新能力加速提高。依托四川高金、四川美宁、四川正大等龙头企业和四川省预制食品(菜)产业联盟、四川省预制川菜研究院(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开展技术创新攻关。至2025年,研发预制川菜加工技术20-25套,开发新产品25-30种,形成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0-35件,制定预制食品(菜)标准和规范20-30个,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20家以上。
第三章 构建预制食品(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第一节 建设优质原材料基地
依托全市现有农牧渔业优势,大力推进生猪、肉鸡、肉牛、食用菌、粮油、果蔬等特色食材种(养)殖,建设预制食品(菜)优质原材料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成优质生猪、肉鸡和肉牛养殖基地3个,粮油基地13万亩、优质果蔬基地1.5万亩、优质食用菌基地1万亩,全市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80%。
1.优质猪肉。依托四川高金、南大公司、齐全农牧,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和屠宰能力。重点发展以“楼房养猪”特色生猪养殖项目,开展部、省、市、县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动种养绿色发展,实现“良种繁育—标准养殖—屠宰冷链”全流程绿色养殖,到2025年,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猪场200个。
2.优质肉鸡。以四川正大食品为龙头,在遂宁射洪市大力发展白羽肉鸡的标准化、园区化养殖,建立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现代养殖体系,引导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向规模企业看齐。推动四川正大3800万羽项目尽快达产,支持四川正大在射洪市市建设白羽肉鸡二期项目,力争2030年达到1亿羽。
3.优质肉牛。依托四川美宁,坚持龙头引领、合作组织搭台、农户参与,重点培育一批万头乡、千头村、百头户,扶持一批万头、千头、百头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带动农户发展养牛,做优肉牛产业。配套布局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项目,推进种养结合、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粪污资源化利用。
4.优质预制食品(菜)复合调料。依托五斗米、海州醋业、川锦食品、川味里等企业,大力发展发展方便调味品和专用调味品。以建兴青花椒、通仙盛通花椒为龙头,大力支持花椒基地规模化种植,尤其要充分发挥川味川调在全国预制食品(菜)加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挖掘川菜调味精华,开发预制食品(菜)复合调料。
5.优质粮油、果蔬、油料等。以安居区三家镇、射洪市瞿河镇、大英县玉峰镇、蓬溪县高升乡等为核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粮油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建设,构建多元融合、特色鲜明的优质粮油产业带,重点打造安居三家大米、遂宁红薯、辛农民黄菜油等,为预制食品(菜)提供优质安全食用油和优质原材料供给。
第二节 推动园区分类集聚发展
按照预制食品(菜)全产业链“123”发展战略,以遂宁高新区、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生产制造示范区;以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市、蓬溪县、大英县为重点打造预制食品(菜)原材料生产示范区;以船山区、遂宁经开区、市河东新区、遂宁高新区等主城区打造服务业创新示范区。
(一)生产制造示范区
遂宁高新区。以川渝预制食品(菜)产业园为依托,打造肉类预制食品(菜)生产制造、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基地、产业交易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标准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和品牌打造与推广体系;引进一批预制食品(菜)龙头企业,加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预制食品(菜)知名品牌,推动预制食品(菜)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构建产品研发、验证、初试、中试和批量生产一体化生产体系,为涉及预制食品(菜)关键环节的企业提供优质配套服务。
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大力推进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四川正大在射洪市扩产增能和预制食品(菜)熟食加工,建设白羽肉鸡“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实施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热链餐食和部分米饭类预制食品(菜)等项目,推进预制食品(菜)中央厨房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打造四川省军供餐食地;支持五斗米、海州醋业等调味类企业发展,培育老砂锅、闽洪食品、麦地纳等本地餐饮龙头企业,纵横向延伸产业链。
(二)原材料生产示范区
船山区。以生猪、白芷、粮油园区建设和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猪绿色养殖,辐射周边构建道地中药材产业,打造调料类原材料生产基地。
安居区。加强与潼南区遂潼产业一体化的对接,推进遂潼蔬菜农业园快速建设,建设预制食品(菜)标准化蔬菜基地;。
射洪市。大力发展肉类预制食品(菜)原材料基地建设,实现“良种繁育—标准养殖—屠宰冷链—精深加工—商贸出口”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蓬溪县。发展壮大食用菌、蔬菜、生猪等优势农业产业,培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国肉类预制食品(菜)之都”原材料综合基地。
大英县。立足优质原材料食材生产优势,围绕“1+3+6”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生猪养殖、水产养殖、大宗蔬菜等产业,聚力做优做强粮油、青花椒等特色优势农业,建设“中国肉类预制食品(菜)之都”蔬菜基地;。
在射洪市大力发展肉类预制菜原材料基地建设,实现“良种繁育—标准养殖—屠宰冷链—精深加工—商贸出口”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三)服务业创新发展功能区
船山区。聚力遂宁美食品牌培育和网红餐饮打造,培育提升中央商务区核心商圈,培育打造万汇中心、环球港商业综合体等核心商圈,建设“中国肉类预制食品(菜)之都”美食品牌打造区。
遂宁经开区。推进遂宁经开区渠河绿地商业街建设和遂宁高铁站站前商业业态升级,推动现有商业向“互联网+”、连锁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市河东新区。大力建设“中国肉类预制食品(菜)之都”美食体验区,并统筹利用网、屏、端等资源平台,依托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和抖音、快手直播基地,助力全市预制食品(菜)产业市场拓展。
遂宁高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和金融服务,推动遂宁高新区往事里等特色街区建设,依托遂宁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第三节 建设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坚持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理念,建立完善产业链协同制造机制。以“贡嘎培优”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制造业优质企业,力争五年实现营业收入倍增;培育发展中小微企业,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抓手,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聚力发展猪肉类、牛肉类、肉鸡类等7个肉类方向预制产品,为建设中国肉类预制食品(菜)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1.猪肉类预制食品(菜)。依托四川高金、四川美宁,积极发展特色“九大碗”、小酥肉、烧肥肠等川菜精品,打造芽菜扣肉、红烧肉等爆品,积极发展休闲方便类猪肉制品。发挥四川高金作为四川省预制食品(菜)产业联盟和预制川菜研究院(中心)牵头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大川菜工业化产业研发力度与技术落地,研发高档次的川味预制食品(菜)品类。
2.牛肉类预制食品(菜)。依托四川美宁、四川高金、麦加牛肉等企业,在肉牛屠宰和调理牛肉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特色牛肉预制食品(菜)肴和即食餐等牛肉产品,兼顾牛肉休闲食品方向,打好造四川美宁牛肉和麦加牛肉两大品牌。
3.白羽肉鸡类预制食品(菜)。依托四川正大食品遂宁有限公司,在规模化屠宰分割和预调理鸡肉产品加工基础上,开发餐饮型、即食型、即烹型鸡肉类预制食品(菜)产品,满足正在逐步扩展的C端产品需求。
4.罐头类预制食品(菜)。以四川高金、四川美宁、飘香远大为重点,在巩固传统罐头制造和海外市场的同时,积极研发和扩大塑封及软罐肉类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在中国肉类罐头之都建设上实现历史突破。
5.小吃类预制食品(菜)。以四川阿宁食品、好吃嘴、国润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酱卤小吃类预制食品(菜)制品。引入全国休闲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休闲、方便食品加工基地。
6.调味品类预制食品(菜)。以五斗米、海州醋业、川锦食品、川味里为龙头,发展复合调味品,针对不同烹饪方法开发生产蒸菜调料、凉拌调料、烧烤调料、褒汤调料、速成汤料等。
7.团餐类预制食品(菜)。依托遂宁市绿苗等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在高新区建立中央厨房;以一点红等餐饮有限公司为依托,在船山区建立中央厨房,发展团餐、简餐、营养餐类预制食品(菜),开拓传统餐饮产业新途径。
第四节 打造产业品牌矩阵
——做响国家级品牌。围绕“中国肉类预制食品(菜)之都”这一国家级称号,制定相关品牌管理标准、完善品牌培育孵化机制、严控品牌授权监管,对标世界知名制造业品牌,从自然生态起源、人文历史起源、产业结构起源等多角度进行价值提炼,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品牌的无形价值,在国内形成品牌巨大影响力。
——做优区域品牌。围绕“遂宁鲜”“遂宁造”“遂宁味”等全市一二三产区域品牌,加速构建品牌质量管理、品牌创新培育、品牌形象传播、品牌溯源管理、品牌渠道建设等五大“品牌支撑”,制定品牌管理标准并严格落实执行,打造预制食品(菜)全产业链。围绕四川高金、四川美宁等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培育制造业“贡嘎培优”“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提升遂宁预制食品(菜)企业综合竞争力,打造遂宁预制食品(菜)集群名片。
——做强企业品牌。以四川高金、四川正大、四川美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依托已有的“四川高金美食”、“巴蜀公社”、“厨好当”、“四川美宁”、“四川正大”等知名品牌打造遂宁特色预制食品(菜)名片。培育三丰食品“好事连”、万福食品“遂都牌”、建兴“尹耀牌”等新兴品牌。推进遂宁肉类名牌产品、爆品、大单品发展,打造富有特色的预制食品(菜)品牌,形成品牌集聚效应,通过强化品牌宣传、多元化销售、可视化展示,以品牌效应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鼓励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通过提品质、优设计、改形态等途径,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
第五节 实施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支持产学研合作。鼓励开展校企(地)合作的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促进成果转化的落地和运行。以遂州创新领军人才、金荷花领军人才、高校·企业创新人才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等人才项目的持续支持为抓手,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已有技术的落地应用,将合作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推进预制食品(菜)可持续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优质原料保障技术攻关”“预制食品(菜)肴风味衰减及其调控技术攻关”“预菜菜肴机械化智能化攻关”“预制食品(菜)肴质量安全控制攻关”“预制食品(菜)肴加工设备创制配套技术攻关” “预制食品(菜)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等6大预制食品(菜)技术攻关。至2027年研发预制川菜加工技术20-25套,开发新产品25-30种,形成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0-35件,制定预制食品(菜)标准和规范20-30个,打通技术瓶颈,延长产业技术链,并加快研发技术产业化,尽快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
——支持新产品开发。挖掘“川菜”资源优势,全面梳理四川和遂宁本土美食品牌,引导企业加大同川菜研究院、四川省肉类研究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在遂宁高新区共同实施预制食品(菜)科技攻关项目,进行预制食品(菜)加工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动传统菜肴、地方特色食品与现代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结合,开发特色突出、复原性好的技术和产品,打造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预制食品(菜)产品。力争到2027年,打造出遂宁本地营收营业收入过亿元亿的大单品,培育营收营业收入过10亿元亿的预制食品(菜)企业5家,孵化预制食品(菜)科技企业10家。
第六节 建设人才、冷链物流等配套支撑体系
——建设预制食品(菜)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预制食品(菜)企业深入对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旅游学院、遂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加大高层次供应链管理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共建培训基地,加大农产品种养殖、预制食品(菜)烹饪、加工及包装等相关研发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鼓励预制食品(菜)企业联合上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预制食品(菜)相关专业(包括:冷链物流、电商、烹饪等专业),探索“学校+企业+基地”培育模式,建设预制食品(菜)人才实训基地,培育预制食品(菜)创新发展的新型人才。力争到2025年,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10个以上。
——建设冷链物流及贮运体系。以营养、安全、生态发展为宗旨,集成应用先进冷链物流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于预制食品(菜)加工,构建产品加工、贮藏和营销安全控制和可追溯体系,为工业化川菜菜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充分保障。联合遂宁市物流协会、预制食品(菜)生产龙头企业与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依托遂宁高新区智慧冷链产业园,建设集在线交易、信息发布、位置跟踪、技术咨询、产业动态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第三方冷链物流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年冷链物流及仓贮能力扩能20%以上,100%满足遂宁市预制食品(菜)发展对冷链物流和安全贮运的需求。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评价
预制食品(菜)涉及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贮运营销、餐饮等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隐患,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隐患等。大气污染:如加工过程中蒸煮、油炸、熏烤等所产生的废气;水污染::如果蔬、肉类原料的洗涤,加工过程,空罐、玻璃瓶及设备管道的清洗等操作中产生的废水,水产暂养、粗加工、腌制等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如果蔬加工时的果蔬废渣、肉类加工时剔除的骨渣、内脏及生产中的包装材料废弃物,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边角料等。
因此规划实施后,烟(粉)尘、VOCs、PM2.5、NOX、SOX、异味气体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势必增加,排出的废水COD、BOD、SS浓度是一般生活污水的数十倍甚至百倍,若不能采取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势必给当地及辖区的大气环境、河流、地下水、土壤等造成污染,并加剧水资源的消耗和垃圾废物的不断增加,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
第二节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企业污染物排放需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重点污染物排放需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相关企业应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2)应用先进环保技术。在废气治理采取先进、合理的各行业生产工艺以降低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确保规划实施后不会对区域的大气环境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在应对废水问题,一是应用节水设施设备减少排出,二是各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应先进合理,从源头上减少废水的排放和污染物的浓度,分门别类采取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特别是根据预制食品(菜)产业是原有食品加工的延伸,,以及餐饮通过中央厨房扩展的业态,对原有体系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以适应预制食品(菜)产业化开发对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的需求。
(3)构建现代生态系统。对缺乏环保设计,以及要求不完善、不合格、不达标的采取一票否决和零容忍。并与其他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等项目和工程的推进相结合,通过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措施,构建“链接共生、原辅料综合利用、副产高效处理、资源共享”的循环产业集聚,充分证实产业发展遵循环境友好。
(4)重点领域污染治理与风险防范。加强行业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综合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布局,加强加密大气在线监测设施,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持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重点企业环境风险预警管控,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整治不力的企业纳入社会信用体系,限期整改。落实各级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充实环境应急管理救援队伍,储备环境应急救援物资。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规划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在各项预防、消除或减轻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隐患的措施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的条件下,预制食品(菜)产业发展不仅不会对产业涉及的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还可促进遂宁市的食品产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推进“碳中和”“碳达峰”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带来极为显著的生态效益。
第五章 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
——制定地方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产业发展联盟、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等组织积极参与预制食品(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各类标准制定工作。制定预制食品(菜)食品安全标准、营养标准、风味标准、原料和添加剂标准、检测标准、贮运标准,支持产业发展联盟等组织制定遂宁特色预制食品(菜)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推进预制食品(菜)产业标准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个,制定遂宁特色预制食品(菜)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30个以上,配套一品一标的企业标准,形成具有遂宁特色的与国家和省市相配套的预制食品(菜)产业标准体系,推进预制食品(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提升食品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控制水平,鼓励引导预制食品(菜)生产企业自建或者合作建立种植(养殖)场,采用“进厂(场)监督”、供应商审核等方式,督促种植(养殖)场严格执行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规定;通过合同约定,督促原辅料供应环节相关市场主体落实主体责任,保证预制食品(菜)原辅材料质量安全。全面落实预制食品(菜)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原辅材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成品出厂检验、贮存、运输及交付环节的管控,鼓励大中型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推进实施HACCP、ISO22000等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以原辅料管理、生产加工控制、产品检验和贮存运输销售等信息记录为重点,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推行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按照“风险分析、量化评价、动态管理、客观公正”的原则,完善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全市预制食品(菜)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风险分级全覆盖管理,并实行风险等级动态调整。
第六章 规划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凝心聚力,扎实推进本规划的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预制食品(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市政府成立全市预制食品(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任务落实。专班负责全市预制食品(菜)产业发展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制定预制食品(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政策清单,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任务,合力推动遂宁特色预制食品(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相关地区和市直部门要根据功能分区和布局,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等因素,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支持全市预制食品(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4小时服务热线
028-6152-4007